English

戴维营奇迹难以重现美以巴会谈无果而终

新闻分析
2000-07-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克勤 我有话说

美、以、巴三国首脑11至25日在戴维营举行了15天艰难会谈,谈判两度濒临破裂,又戏剧性地起死回生,然而,奇迹最终还是未能重现。

克林顿23日从日本回来当晚,就与巴拉克和阿拉法特会晤并共进晚餐,随后三方连续谈判直到25日凌晨。25日白宫发言人上午还表示会谈仍在继续,谁料事态急转直下,阿拉法特25日凌晨3点致函克林顿,称如果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没有新的“建设性”方案,就没有必要再谈下去了。克林顿马上召集顾问班子,试图寻求打破僵局良策,然而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各不相让。先是阿拉法特下令调车队和专机,要打道回府,紧接着巴拉克也决定中止谈判回国。疲惫的克林顿此时确信事态无可挽回,25日中午不得不沮丧地宣布,以巴目前无法达成协议,戴维营会谈结束。

戴维营曾是中东和谈的风水宝地,1978年9月6日至17日,美国总统卡特孤注一掷,把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请进戴维营,12天艰苦谈判终于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埃及同以色列之间和平条约的纲要》,开创阿以冲突从暴力到和谈的历史转折。

然而,戴维营为何未能重演22年前那动人的一幕呢?

首先,此次戴维营和谈难度极大,巴以和谈复杂性远远大于埃以和谈。以色列从未准备永远占领面积大过本土6倍的西奈,与埃及土地换和平较容易谈。而约旦河西岸,尤其是耶路撒冷是一方圣土,它不但事关双方的民族根本利益和情感、信仰,还是全世界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圣地。半个多世纪阿以5次大战,加上历史、宗教、民族纠纷,矛盾极其错综复杂。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这次最终地位谈判,要一揽子解决谈何容易。

其次,双方回旋余地小。埃以和谈是先易后难、避重就轻,用原则声明躲开所有敏感问题。然而,经过20多年的和谈,奥斯陆、怀伊、沙姆萨伊赫等协议连连被拖延,时间表形同虚设,阿拉法特在内外压力下,拒绝任何临时方案。巴拉克5条红线没商量:不分割耶路撒冷、不退回到1967年战争前边界、不拆除大定居点、不许巴难民回归;阿拉法特5个底牌也不含糊:收回东耶路撒冷主权、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边界、拆除所有定居点、巴难民有权回归、不单独或搁置解决上述任何问题。克林顿多次火力侦察,试探推迟最敏感的耶路撒冷问题的可能性,均遭阿拉法特坚决拒绝。因此,辛苦谈了15天,尽管每个问题都有许多进展,终因耶路撒冷问题谈崩,而没能产生任何协议。

第三,时机尚欠火候。面临9月13日达成框架协议的期限,复杂的以巴谈判到了关键时刻。克林顿即将卸任,如果促成协议,无疑是他的光辉业绩。但此前的37轮最终地位谈判,双方立场对立,尚无基本共识草案。阿拉法特起初拒绝与会,在美国坚持下他才勉强到场。克林顿孤注一掷,越谈越发现需要时间做双方工作。

第四,双方压力巨大,不敢轻易越线让步。行前,巴拉克面临内阁危机、右翼的拆台,随着他的耶路撒冷让步方案曝光,反对声势猛增。阿拉伯国家领导和巴民众则坚决支持阿拉法特不要在耶路撒冷问题上让步。

戴维营会谈烟消云散,克林顿未免沮丧,阿拉法特作为敢对美国说不的英雄受到阿拉伯人的欢迎,巴拉克空手而归有利于渡过内阁危机,继续说服反对派。

会谈虽未达最终目的,但也并非一无所获。这是以巴首次真正触及核心问题,中东和谈从此全面揭开,以巴双方都在接受曾经认为碰不得的事实。会谈结束时,美以巴联合声明重申继续和谈、避免单方面行动等5点立场。以巴和谈离公正、持久和平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本报特拉维夫7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